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做好服务实体经济“五篇大文章”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近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会议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曾提出,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则明确升级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业内专家表示,首次系统提出的“五篇大文章”,构成了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驱动力,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指明了方向。要做好“五篇大文章”,引导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实体经济结硕果,离不开金融“活水”浇灌。在经济发展转型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激发实体经济新动能、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系统要不断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这个‘五篇大文章’领域,持续地推动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金融监管总局风险处置工作负责人何国锋说。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金融支持,争取尽快培育出更多类似新能源汽车这样的新动能新优势产业,是巩固我国出口竞争力,推动国内经济修复的一个重要发力点。“接下来金融资源将重点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领域倾斜,争取尽快培育出类似新能源汽车这样的新动能新优势产业,切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王青判断。
“金融资源的投向要更加契合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下一步,金融要重点发力的几个方向,覆盖了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一定程度上对应着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的方向。”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
事实上,金融监管部门此前已多次强调,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功能,更好支持科技创新、民营小微、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相关数据显示,针对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已得到加强。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3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1.28万家,获贷率达47%,比2022年末高2.7个百分点。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已累计有16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
目前,科技金融已初步建成包括银行信贷、保险和融资担保、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成为新科技、新赛道的“加速器”。
多家银行积极表态,将进一步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建设银行党委会议明确,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加强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和研发成果应用,为创新能力强、有市场潜力的企业提供全周期多元化融资支持。工商银行公司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张锋表示,将会做好对科创企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支持,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可以预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广度、精度将不断提升,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格局将加速形成。
我国发展绿色金融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一直是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倡导者和积极践行者。从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目标与要求,到2020年9月22日,我国首次提出“双碳”目标,绿色金融在我国取得了长足进展。绿色金融顶层设计趋于完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绿色市场蓬勃发展,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必将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如何更好推进绿色金融,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和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为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亮点。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近日表示,多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着力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在标准制定、信息披露、政策激励约束、产品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农业银行党委会议强调,要当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军银行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银行。2023年底前要特别围绕稳增长、扩内需重点领域,加大“三农”普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等融资支持力度,靠前对接做好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坚实后盾。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可以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低碳领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多元化、专业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做好绿色金融,要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不断提升服务绿色产业发展能力,积极发展碳金融,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交通银行表示,要始终致力绿色金融实践,将绿色作为自身和集团业务经营发展的底色,切实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金融资源的有效下沉和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关系着民生福祉,普惠金融被寄予了更多更高期望。2013年,“发展普惠金融”被正式提出,经过10年的发展,在构建多层次供给格局、丰富融资增信手段、完善政策制度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未来5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业内人士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引领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提升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温彬说。
建设银行聚焦关乎社会民生的痛点难点,持续探索创新普惠金融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供解决方案,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在农业银行运营管理部总经理刘伟杰看来,利用一些线上化的方式,让这些产品可以更方便地获得,而且有更便宜的资金价格,这样让普惠的金融发展可以做到真正服务大众,真正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末端。
“普惠金融主要涉及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乡村振兴等领域。金融要加大力度支持这些发展相对滞后的群体,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风险抵御能力较低的群体。”曾刚说。
近年来,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业务实现了量增、面扩、价降,“贷款难”“贷款贵”“种类少”等问题得到缓解。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28.74万亿元,同比增长24.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已迫在眉睫,这是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的一环,也是保障民生重要方向之一。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养老金融将助力解决人口加速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加强对老年群体的金融服务和青壮年群体的养老规划金融支持。
温彬表示,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我国人口老龄化规模大、程度深、速度快,带来经济增长和养老负担双重压力。为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发展建设养老金融市场刻不容缓。
据了解,养老金融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等内容。当前,金融服务个人养老和养老产业的重要性凸显,养老金融制度安排正在加紧完善。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成为第三支柱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试点运行近一年来,银行、保险、基金领域多家机构表示,将进一步“修炼内功”,持续进行产品服务创新,围绕养老金融新赛道,找到差异化竞争点。
未来,养老金融将围绕养老产业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锁凌燕认为,面对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趋势,未来养老工作重点或在两个方面:一是积累好管理好养老的“钱”,解决养老的资金需求问题;二是构建好有效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好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人类已经进入数字时代。金融业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基础。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广泛与金融业相结合,数字金融的未来已来。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随着信息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科技迅速发展,为普惠金融获客、运营和风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大型银行应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以数字金融提升中小微金融服务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批量构建全面、准确、快速的客户画像和需求拼图,提升中小微企业服务质效。
温彬表示,随着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日益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蓬勃发展。未来,在我国数字经济不断做强做优做大的趋势下,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也要不断深化,从而以数字金融创新来更好服务数字经济发展。
在曾刚看来,数字金融就是以数字技术赋能金融行业。现在客户的运营和触达,很多时候都通过线上的服务来完成。借助数字技术,金融可以更好地提高效率,更好地触达客户,更精准地下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数字金融可以全方位提升和改善金融行业的效率、风控和触达。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金融科技数字化一方面可以提供直接助力,比如把原有面向企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通过新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服务效率,以产生“水涨船高”的效果;另一方面,针对原有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产品存在的成本高、效率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可更精准解决具体的矛盾。(柴洁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 张洽棠、潘晓娟)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改革公众号,本文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