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节水·专家谈 | 心流投管总经理苏征宇:金融政策/工具在合同节水管理中的运用

2019-01-15 心流网

【编者按】围绕近期召开的“合同节水管理交流研讨会”相关议题,全国节水办官微特别策划“合同节水”系列专题,推送合同节水管理的前沿理论、专家观点和典型案例。本期邀请心流(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征宇,介绍“金融政策/工具在合同节水管理中的运用”。



一、 金融资本与合同节水的内在关联


合同节水的公式化理解 = “募集社会资本+集成先进适用节水技术+对目标项目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建立长效节水管理机制+分享节水效益”的新型市场化节水商业模式。其实质是由专业化节水服务企业与用水户通过签订节水管理服务合同的方式,集成先进技术,提供节水改造和管理等约定的服务,起始资金以分享节水效益等方式回收投资,获得合理利润的新型节水服务。


合同节水管理与原有节水工作的最大区别.:资本驱动+政府购买+未来收益。合同节水的内涵是资本与先进节水技术在业务合同中的闭环融合,是节水工作在金融维度的创新与尝试,是实现多方共赢的节水投资模式。


二、 政策支持:为合同节水管理创造良好环境


2014年,水利部提出合同节水管理的概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从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推行合同节水管理。


2015年3月14日,水利部综合事业局联合京津冀等省市水利(水务)投资集团和17家拥有核心节水技术的企业正式成立国内第一家以合同节水管理为主业的北京国泰节水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化运作)


2015年6月,水利部综合事业局与民生银行总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合同节水管理事业发展(金融机构介入支持)


2016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行合同节水管理促进节水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推行合同节水管理的各项基本政策,使合同节水管理实现了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操作的转变。《意见》明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和政策手段,对实施合同节水管理的项目予以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推动高耗水工业、服务业和城镇用水开展节水治污技术改造,培育节水服务产业,并对合同节水管理的税收和金融给予支持政策。

三、 金融手段——绿色债券


为积极发挥企业债券融资对促进绿色发展、推动节能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等支持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助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2015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的通知(发改办财金〔2015〕3504号)发布。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生态农林业、节能环保产业、低碳产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实验、低碳试点示范等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项目企业债券。


现阶段支持重点为:

▪ 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

▪ 绿色城镇化项目

▪ 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项目

▪ 新能源开发利用项目

▪ 循环经济发展项目

▪ 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 污染防治项目

▪ 生态农林业项目

▪ 节能环保产业项目

▪ 低碳产业项目

▪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实验项目

▪ 低碳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四、 金融手段——股权投资与产业基金

1

股权投资并购

(1)尽管是资本寒冬,但水利环保及相关技术应用仍是私募股权关注热点。

(2)政府鼓励支持行业适中,是股权基金重点投资方向,银行和债权基金也同样。

(3)上市公司在寻找新的增长点,高技术含量、市场前景好、政策鼓励的项目也会受到追捧。


2

产业发展基金

(1)产业发展基金的募资能力强,资金规模大,是一种专家管理型资本。

(2)产业发展基金不仅为企业直接提供资本金支持,而且还提供特有的资源支持、资本经营、增值服务。

(3)产业发展基金是一种专业化、机构化、组织化管理的创业资本,是创业资本的最高状态。


3

产业基金案例——合同节水专项基金

(1)基金投资方式:股权+债权。私募股权投资、可转债、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等多种形式。

(2)基金支持方向:合同节水、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3)基金支持项目条件:有独立承接政府节水项目能力、股权结构清晰、技术先进、财务合规、企业盈利、风险可控。

(4)基金退出机制:上市、并购、股东回购、企业再融资。

(5)企业备书:政府项目备书、联盟备书、股东结构备书。


五、思考与建议


1.合同节水管理是趋势,如同曾经的合同能源管理一样,尽管道路曲折漫长,但是国家战略之一,也是各参与方的社会责任,应当受到政府重视、资本青睐、企业支持。


2.合同节水发展需要政府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助力、共享未来收益。




作者:心流(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苏征宇 

来源: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

编辑:冰月



长按二维码关注全国节水用水办公室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