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证券基金行业的诸多监管动向表明,证券基金行业的发展将朝着效率优先的方向迈进,基于市场自然竞争的马太效应将被进一步强化。而伴随着行业整合兼并潮的加剧,距离证券基金行业孕育更大体量的“超级机构”已为期不远。
证券行业的命运,正在伴随监管动向的调整而发生新的化学反应。
7月份以来,围绕证券基金行业的相关政策就在不断出炉。一方面证监会主席易会满组织召开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座谈会(下称监管座谈会),强调资本市场的建设需要强大的证券基金行业;另一方面,落地的《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下称券商股权新规)提出对证券公司实施分类管理,对综合类券商提出了更高的股东资格要求,并重启内资券商设立审批。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围绕证券基金行业的诸多监管动向表明,证券基金行业的发展将朝着效率优先的方向迈进,基于市场自然竞争的马太效应将被进一步强化。而伴随着行业整合兼并潮的加剧,距离证券基金行业孕育更大体量的“超级机构”已为期不远。
我们认为,证券基金行业,乃至资本市场的建设需要行业内市场化机构的成长与助力,而“超级机构”的培育,势必将推动行业和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有利于维护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打造“超级机构”
证监会7月5日发布的券商股权新规,正在给证券行业带来重大影响。
按照新规要求,券商将被区分为 “专业类”“综合类”两大类型。
在新规中,监管层向综合类券商控股股东提出了两项重要指标要求:一是总资产不低于500亿元人民币,二是净资产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同时对于非金融企业控制证券公司股权比例提出了50%的天花板上限。
对于存量券商控股股东来说,满足上述指标存在现实难度,若在5年的整改期内无法完成股东资格要求,则降级为专业型券商。
根据新规划分,专业类为从事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财务顾问、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等传统证券业务的券商;而综合类则是从事诸如股票期权做市、场外衍生品、股票质押回购等具有显著杠杆性质且多项业务之间存在交叉风险的券商。
如此划分对于专业、综合两类券商的界定仍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但从这一表态足以管窥:专业类、综合类两大类机构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大规模地从事资本中介业务。
事实上,新规为专业类券商陈列的五大传统业务类型,仍然是当前行业的主流业务,而综合类券商的新增业务则体现为期权做市、衍生品等创新业务,此类活动近年来开展得并不广泛,多年来资本中介业务在证券行业中的收入比例也是少之又少。
我们认为,此次针对券商股权做出的分类监管措施,有可能成为进一步推动头部券商资本中介业务创新的契机,即以分类监管为制度框架,对综合类券商的资本中介业务实施常态化松绑。
长久以来,证券行业规模化发展受限于杠杆比例、柜台市场债务工具供给不足、第三方存管账户体系束缚等客观因素,而资本中介业务的松动将为证券行业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从海外投行经验来看,资本中介业务既在大型机构中占据较大收入比重,也将促进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不断扩张,事实上,这也是2014年境内证券业提出补充净资本实现行业资产扩容初衷的又一次延续。
多重迹象表明,证券行业具有通过分类监管,强化头部机构的资本中介能力,进而酝酿出行业内“超级机构”的可能性。
我们同时认为,未来监管层大概率将对两类券商的风控指标采取配套的差异化制度安排,并对综合类券商提出更高的风控指标要求。
“稳定器”使命
从近期的诸多监管表态,我们既能够察觉培育行业内超级机构的趋势,也足以感知资本市场需要强大的证券经营机构的必要性。
7月4日,易会满主持召开的的监管座谈会就指出,“具备条件的优质头部券商要有‘大格局’‘大视野’,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当好领头羊,做好排头兵。绝大多数券商要向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这一表态意味着,头部券商需要放长视野,并承担起更大的市场责任。这或许也和6月份发生的非银机构同业风险不无关联。
受当时的同业市场信用分层影响,不少非银机构6月份陷入流动性紧张的境地,事后监管部门形成了“头部券商提供流动性支持”的解决方案,然而头部券商受困于自身体量局限性,仍需协调国有大行提供资金支持。
这显然暴露了证券行业的一个短板,即资本市场出现局部危机时,缺少足够具备实力的机构来为行业稳定“定锚”。
从2015年股票剧烈震荡时期央行为证金公司提供流动性背书,再到2018的诸多股票质押爆仓风险暴露下多方合力推动的纾困基金,显然都反衬了“行业内部力量不足”这一征兆。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通过推动分类监管、强化行业创新来酝酿行业内的超级机构,显然有利于提高证券行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内在能力,有助于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例如监管座谈会就指出,证券基金机构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器’,通过更强的价格发现能力、更理性的投资行为、使用有效的对冲工具,成为市场稳定的‘压舱石’。”显然是这一趋势的印证。
我们同时认为,推动机构创新也将成为打造行业“超级机构”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上述监管工作会中,创新成为了重要主题之一。会议提出,证券基金公司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专业机构,其中之一体现在其“是市场创新的‘领头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不断创设新的金融工具,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会议同时提出,“要突出创新,提升服务能力。创新发展是证券基金行业永恒的主题,也是安身立命之本。创新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具备风险控制能力、专业能力等必要条件,创新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逐步树立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行业氛围。”
我们回溯历年来证券期货机构监管工作会通稿发现,此次会议对机构创新的强调,为近5年以来体现最为明显的一次。
中小机构宿命
在将头部券商进一步打造为超级机构的同时,更多中小券商将面对更大的压力。
21世纪资本研究院以券商股权新规为标准,并根据Wind数据不完全计算发现,华鑫股份(17.390, 0.29, 1.70%)、锦龙股份(12.590, -0.28, -2.18%)、国盛金控(10.050, -0.24, -2.33%)、哈投股份(6.380, -0.15, -2.30%)、华创阳安(11.660, -0.24, -2.02%)、泛海控股(3.870, -0.14, -3.49%)、中天金融(3.290, -0.08, -2.37%)、东方财富(17.320, -0.58, -3.24%)等不少于8家控股券商的上市公司存在整改需要,此外大量未上市的中小券商也存在类似问题。
对于不少中小券商背后的控股股东来说,想保住综合类券商牌照无疑将面临四种选择,一是控股股东资产指标和控股比例在5年内达标;二是引入满足监管标准的新股东;三是卖掉证券牌照;四是任由所控股券商降格为专业类券商。
考虑到宏观经济压力仍存以及证监会重启券商设立审批的背景,我们认为前两种选择的空间较小,而后两种选择或将成为主流。
卖掉证券牌照所带来的,是证券业内部兼并整合的提速,日前中信证券(23.020, -0.19, -0.82%)收购广州证券,天风证券(5.520, -0.19, -3.33%)收购恒泰证券股权等案例,显然是这一趋势下的脚注。
对于那些死守牌照而降格为专业券商的股东来说,更大的外部竞争压力陡然上升。
首先是外资进入证券业速度的加快。部分控股券商正在谋取更大的控制权。例如6月12日,华鑫证券公开转让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的2%股份,此举被视为摩根士丹利取得后者控制权的前提条件;7月6日,瑞银集团亚太执行委员会成员钱于军也公开表示,瑞银集团希望在2020年进一步增持已控股的瑞银证券。
其次,内资券商、合资券商的设立审批提速,也将让更多参与者涌入这一市场瓜分存量红利。目前排队待审的合资券商数量已经多达18家,背后股东不乏有产业资本加持,行业内部竞争将日趋激烈。
最后,降低为专业类券商有丧失融资融券、股票质押等业务权限的可能,进而影响经纪端客户的综合体验,即便传统业务得到保留,在头部券商愈来愈强的背景下,其固有的卖方业务也将受到冲击。
本文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