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迎接下坡的正确姿势

2020-04-13 招商银行研究院

upfile


全球疫情冲击下,银行要以底线思维系好安全带,迎接下坡。


中国经济正面临次贷危机叠加欧债危机的冲击。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演变为全球大流行病,疫情导致的全球经济停滞将在第二、三季度冲击国内经济,次生影响可能延续到整年。中国经济将要承受类似于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叠加的冲击:一是大量的出口订单快速消失;二是供应链因为海外供货受阻的面临中断危险;三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传染到国内的金融市场。

新冠疫情将把中国银行业推向第三次业绩下行期。

回顾历史,银行业绩总体是跟随经济周期波动的。当前银行业正处于第三轮业绩周期的拐点,将在新冠疫情的助推下进入下行期。一是资产质量将转向恶化,全球经济停摆和衰退会冲击我国银行的资产质量,而且影响程度要远大于GDP的下滑程度;二是在降息通道之下,净息差转向下行;三是银行可能面临结构性资产荒,实体经济内生的信贷需求不足,要依赖政府拉动型投资。2020年的基准情景下,预计银行营收增速和利润增速均降至5%左右。

银行要以底线思维系好安全带,迎接下坡。

银行正从业绩的山顶拐向下坡路,要系好安全带,把好方向盘,踩好刹车阀。一是实事求是调整全年经营目标;二是基于疫情各季度的演变,灵活制定业务策略;三是建议阶段性、策略性向零售金融倾斜;三是对公业务建议支持积极财政和大基建业务;四是支持实体经济方面要把握出口转内销、供应链国内替代的市场机会。



正文

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至今,已经从一个突发性、区域性的传染病演变为全球大流行病。海外疫情全面爆发带来的全球经济停滞将在第二、三季度冲击国内经济,次生影响可能延续到整年。而中国银行业的第三轮业绩增长周期也戛然而止,迅速拐向了下坡通道。此时的银行业要迅速调整为防御模式,做好下坡准备。


一、全球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

中国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迅速采取了空前严厉的防控措施,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经济在一季度出现阶段性停摆,也将使得全年的经济增速受到较大拖累。


海外疫情发展比国内更为严峻,呈加速传播趋势。欧洲越来越多的国家被迫采取社交远离、封城等措施,法国、意大利甚至是全国性封城;美国也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限制聚会和外出,关闭娱乐场所、启动《国防生产法案》。随着各国“社交疏远”、“禁足”策略的逐步扩散,经济活动都进入了阶段性停滞状态。尤为值得担忧的是,美国在2008年后长时间的QE和低利率政策带来的高债务水平和金融脆弱性,疫情可能引发美国经济更深层的结构性矛盾。根据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进入衰退区间,负面影响超过2008年次贷危机。


从外部需求看,中国经济在二、三季度将要承受类似于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叠加的冲击,至少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大量的出口订单正在快速消失,国内很多企业在复产复工之后发现没有订单。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的出口增速在12个月里从高点到低点几乎下滑了40个百分点。当然,本次海外需求的消失不会像次贷危机那么滞后,经济的停摆立马通过取消订单传导到了国内。今年前两个月因为生产停滞导致出口同比负增长17.2%,预计在二季度会进一步下滑。2019年工业企业出口货值达12.4万亿元,占到工业企业营收的11%。2020年前两个月工业企业出口货值同比下降19%,相应地工业企业营收也同比下降17%。2019年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只有5.32%,外需萎缩的背景下,预计在2020年也将受到较大冲击。


二是供应链因为海外供货受阻的面临中断危险。中国工业已经深度融入到世界产业链当中,生产需要海外供应链的支持。比如汽车产业链的一些零部件就依赖于欧洲的供应商。现在因为海外工厂停产,原材料断供,国内企业即使有订单也无法生产。


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美股出现历史性的密集“熔断”现象,黄金、原油、各类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大幅下跌,美元汇率大幅升值。海外市场的动荡无论是通过情绪感染还是财富效应都不可避免冲击国内的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的震荡又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


图1:疫情对进出口产生了显著冲击
upfile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2:工业企业出口货值及营业收入变化情况
upfile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二、历史视角:新冠疫情将把银行业推向第三波业绩下行期

银行的业绩表现和经济周期高度相关,经济增速就如同银行业绩的锚,银行的利润和营收增速总体是围绕名义GDP增速波动的。纵观本世纪以来中国银行业的业绩周期,从2006年开始大致经历了两轮完整的周期,而这两次周期业绩下行的外部因素分别是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当前正处于第三轮业绩周期的拐点,新冠疫情将把中国银行业推向第三次业绩下行期。


2-1 次贷危机与银行业的第一轮业绩下滑


第一轮业绩周期是2006年至2009年上半年。2006年-2008年的中国经济处于入世红利释放期,每年的名义GDP增速都超过17%;银行业也在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革之后进入业绩高增长期。但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在2009年迅速传导到国内,GDP增速出现断崖式下降,上半年录得6.59%的低值,较上年同期减少了15个百分点。上市银行的业绩也受经济拖累而大幅下行,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负增长2.9%,营收负增长4.8%,宣告第一轮业绩周期的结束。


2-2 欧债危机与银行业的第二轮业绩下滑


第二轮业绩周期是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延续至2016年。2009年下半年的中国经济在强力刺激政策之下迅速回升,全年名义GDP增速达9.17%,并且在2010年-2011年间维持在18%以上的水平。银行业的利润、营收增速也得以回升到30%左右的水平。然而,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酝酿和逐渐爆发,2012年外需再一次大幅下滑;同时国内结构性矛盾显现,中国经济进入“四期叠加”阶段,名义GDP增速一直滑落到2016年才有所企稳。银行业在经济增长下台阶、降息周期以及不良爆发的多重压力下,利润和营收增速也逐级下滑。



图3:银行业绩周期与经济周期

upfile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总结银行业过去的两轮业绩周期,和宏观经济走势是大体一致的;而中国过去两轮经济周期的终结,外部危机的冲击都是重要的因素。当前中国经济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面临着硬着陆的风险,将可能使银行业进入第三轮业绩下滑阶段。


2-3 新冠疫情危机与银行业的第三轮业绩下滑


银行的第三轮业绩周期始于2017年,超跌的利润和营收增速向名义GDP增速收敛,虽然看起来形成阶段性的背离,但本质上是银行业绩滞后于名义GDP的反弹。这种“背离”当然不可持续,本来在2020年就要进入同步向下的阶段,而新冠疫情就如同助推器,加快了银行业进入第三轮业绩下滑期的进程。


图4:银行业的第三轮业绩周期进入下行阶段

upfile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三、微观视角:疫情冲击下,银行业绩核心驱动因素全面转向


从银行角度来看,2017-2019年的业绩复苏主要是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因素:资产质量好转、净息差边际改善和资产扩张加速。而2020年由于疫情冲击以及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这三个因素都会出现一定程度逆转。


3-1 新冠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冲击要大于对GDP的影响


国内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冲击已经体现得比较明显,主要是零售客户的消费贷、信用卡业务出现逾期的上升;企业客户因为政府出台的信用保护政策尚未充分暴露风险。而全球疫情导致经济停摆以及后续的衰退则会进一步冲击我国银行的资产质量,而且影响程度要远大于GDP的下滑程度。


海外疫情将在上半年对我国的进口和出口都形成持续的负面影响,但同时服务贸易逆差将在疫情影响下明显收敛,反而对GDP形成一定支撑。合计来看,净出口对GDP增速的影响或许是中性的,但实际上属于“衰退式顺差”。在产业和微观层面,则表现为相关行业同时陷入困难。这些行业包括出口加工的制造业(包括机电、电子消费品、家具、玩具、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等)、对外贸易、对外物流运输、海外旅行服务等,这些行业再通过各自的产业链向其他行业传导冲击,体现为银行对公客户的信用风险提升。这些遇到困难的企业又通过降薪、裁员的方式向个人传导,体现为零售客户的信用风险提升。


2020年第1季度,国内疫情对企业客户的冲击因为国家出台了延期还本付息政策,逾期情况尚不明显;而零售业务出现逾期率上升,但是还未体现为新生成不良贷款的增加。第2季度,零售客户的逾期贷款将逐步转化为不良贷款,同时叠加海外疫情的冲击,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集中爆发,不良贷款的压力将逐步体现。第3、4季度,零售客户的不良暴露将在维持一段时间的高位之后开始下行;企业客户则随着政府信用保护政策的到期而有部分中小企业出现风险暴露,不良贷款的增速预计是先升后降。


以老16家上市银行为样本,预计2020年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5万亿元,同比增速约为12%。则全年若要保持拨备覆盖率在2019年的水平,则需要计提1.3万亿元的拨备。


图 5:代表性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增速预测

upfile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3-2 净息差进入下行通道


LPR改革驱动贷款利率下行,在2019年下半年已经给银行的净息差带来收缩的压力。国内发生疫情过后,政策更是大力鼓励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预计2020年全年MLF利率有望下调20-30bp,推动1年期LPR在年末降至3.9%左右,5年期LPR降至4.7%左右。存款成本同样面临上行压力。不少银行在一季度的疫情中面临企业存款萎缩的情况,转而通过同业存单、结构性存款来填补存款缺口,抬升了存款成本。当然,央行也可能在今年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则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贷款利率下行叠加存款成本上行的压力。


假设1年和5年期LPR在2020年分别下行25BPs和10BPs,定期存款降息25BPs,降准1个百分点,则对银行业净息差的影响分别是-10.7BPs、+2.5BPs和+0.9BPs,因此预计银行业全年净息差下行7.2BPs左右。当然,实际净息差变动幅度还取决于LPR和存款基准利率的下调时点。


表 1:代表性上市银行净息差变化预测


upfile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3-3 结构性资产荒:内生信贷需求不足,依赖政府拉动


2020年前两个月,银行的信贷规模扩张速度延续了自2019年4月以来的放缓态势。展望第二、三季度,银行业依然要面临实体企业(主要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受海外市场影响较大的行业)信贷需求萎缩的局面。


图6: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及总资产增速

upfile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值得关注的是,海外市场很可能不会因为疫情过去而同步回暖,而是要延后较长一段时间。在世界各国对疫情高度重视、管控有力的情况下,疫情有望在4月-5月间趋于稳定,然后经济活动在6月份左右逐步恢复正常。然而,美国和欧洲都要面对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受到严重破坏的局面,从必选消费恢复到可选消费恢复之间,可能存在较长的时滞。


以美国为例,美国居民的低储蓄率传统使得其资产负债表在疫情面前十分脆弱。据统计,约 7 成的美国人存款不超过 1 000美元,仅能维持1个月左右的基本生活开支。而且美国服务业的就业结构稳定性不足,有大量岗位是按周结薪,遇到冲击很容易就失业。美国劳工部最新发布的每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飙升至328万,是正常水平的10倍、此前历史峰值的近5倍。那么在疫情过后,美国居民必然要先大幅提升预防性储蓄水平,为自己的生活留够安全垫。所以疫情过后的美国市场将要经历以下过程: 经济活动恢复正常——失业率回落——居民收入回归正常水平——储蓄率提升——可选消费逐步恢复——海外订单恢复。


在海外订单恢复之前,我国相关产业的有效信贷需求将处于萎缩状态。这个过程要多长时间不好判断,但可以确定的是,寄希望于在上半年出现V型反转是不太现实的。


所以银行的信贷需求就更多依赖于政府拉动的基建投资领域以及内需经济体。根据3月27日政治局会议的精神,预计2020年的财政赤字将突破3%,同时还发行特别国债,预计各地将要推出一大批投资计划,对于银行来说将是2020年最重要的融资需求。


展望2020年,在名义GDP出现阶段性大幅下滑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银行作为逆周期调控政策的重要载体,信贷增速依然要保持相对稳定。预计全年信贷增速维持在10%左右,略低于2019年水平。


3-4 2020年的银行业绩:基准情景下利润增速约5.1% 


将以上预判作为基准情形,我们再考虑乐观、悲观两种情形,形成以下关键性假设以及对银行营收和利润增速的判断(详见表3)。无论哪种情形,银行的营收增速都比2019年有明显下滑,其中基准情形下只有4.8%,不到2019年的一半;利润增速则还要考虑拨备调节因素,在基准和悲观情形下,必须下调拨备覆盖率才能保证利润增速在3%以上;即便如此,基准情形的净利润增速也只有5.1%,相当于2019年的六成左右。


表 2:上市银行2020年业绩预测

upfile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四、银行的底线思维:迎接下坡的正确姿势


站在当前的时点,银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底限思维。如果把银行比作一辆正在行进中的车,那目前正在三轮业绩的山顶拐向下坡路。这时候银行应该做的是系好安全带,把好方向盘,踩好刹车阀。


4-1 实事求是调整全年经营目标


2019年是银行业绩比较好的年份,所以银行在年初制定全年经营目标的时候会偏乐观。当这种乐观情绪和当前的严峻现实发生碰撞时,银行很有必要调低预期,从进攻模式切换到防御模式。而且在海外需求冲击其实到来的时刻,尽快切换到防御模式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2021年的经济在低基数的情况下,可以有更高的反弹空间。银行可以留足子弹到明年去博取更高并且更加稳健的收益。当然,宽信用是逆周期调控政策的重要抓手,银行依然要积极落实国家宏观政策,促进经济的企稳增长。

4-2 基于疫情各季度的演变,灵活制定业务策略

疫情对银行业的冲击将呈现较明显的季节性差异,银行需要根据疫情的变化相机抉择,在今年后面三个季度采取不同的资产负债配置策略。


从第一季度的银行经营情况来看,疫情的冲击主要体现在零售端的影响较大,零售客户的信贷需求下滑,银行卡中间业务收入减少,以及信用风险出现阶段性高发;而对公客户的信贷需求相对稳定,风险暴露在政策保护之下尚未大幅显现。但是第二季度的影响将会随着疫情的变化而扭转,零售客户出现境内境外的分化,对公客户则出现面向内需和面向外需的分化(详见下表)。在第一季度受到抑制的零售业务有望部分修复,而对公业务则要高度关注外向型企业的风险暴露,同时积极参与基建类业务机会。

2020年下半年则逐渐从分化走向趋同,伴随着经济的环比复苏而业务出现回暖。当然,整体改善的时点还取决于海外疫情能在什么时候得到有效控制。

表 3:新冠疫情下,经济、客户以及及银行业务的季度推演


upfile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4-3 阶段性、策略性向零售金融倾斜


前面两个月零售业务增长乏力,主要是因为国内疫情严重影响本地消费。但是第二季度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一方面是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复工复产、消费复苏,消费金融的需求回升;另一方面是海外需求萎缩传导到国内,影响的是制造业。如果说第一季度是非贸易品冲击,则第二季度主要体现为贸易品冲击。银行因应经济冲击的结构性差异,应该在二三季度把信贷资源向零售金融适度倾斜。这样一方面可以填补一季度的规模缺口,另一方面可以规避进出口萎缩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冲击。


零售信贷业务当中,可以更加倾向按揭贷款业务。首先,按揭贷款利率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保护”,下行幅度会远小于短期利率,有利于减缓息差下行压力。其次,房地产是非贸易品,在第二季度以后受海外需求的冲击比较间接,比其他行业相对更安全些。第三,并不是押注房地产政策全面放松。实际上,政策基调依然是“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不变,追求的政策效果应该是“托而不举”,即稳住房价不允许下跌,同时又防止房价过快上涨而诱发炒房热情。房价托底的政策工具还是比较充足的,而且地方政府的意愿比较强烈,所以预期房价会保持稳定,按揭业务的风险依然很小。


4-4 对公业务:支持积极财政和大基建业务


在2020年一季度GDP大概率负增长的情况下,政府如果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任务,需要从二季度开始出台强力的需求刺激政策。一方面是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规模的专项债、特别国债发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重要的资产配置机遇。另一方面是可能要上马一系列基建投资项目,包括八大“新基建”。对于传统基建,政府依然要发挥城投平台的作用;而城投也预计可以得到更多的政府信用背书,化解地方隐性债务的业务机会依然值得关注。对于新基建,更多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投资,政府以财政补贴的形式给予支持,比如充电桩。建议选择产能过剩风险较小、已经有成熟商业模式的行业进行切入。


4-5 支持实体经济:把握出口转内销、供应链国内替代的市场机会


实体经济在二季度将面临海外需求萎缩,而国内消费市场受到政策扶持的局面,出口转内销将成为其中部分行业脱困的重要选择。银行可以选择这类企业给予金融支持。另外一个业务机会是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国内生产企业面对海外供应商中断服务,需要寻找国产替代,由此带来国产替代的市场空间。这些行业就是新冠疫情的相对受益者,有待银行的深入发掘。


银行还可以针对企业转型和供应链重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探索为企业赋能的机会。比如,这些外向型企业往往缺乏国内销售渠道,也缺少国内客户,对于银行来说就是产业互联网赋能、流量转化的机会。



本文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本文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