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精英日课⁴》的主理人、科学作家万维钢老师将要从心流的起源、特征、基本原理以及进入心流是什么状态为我们一一展开,一起来看吧!
心流的来源
「心流」这个词最早是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 1990 年出版的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一书中提出的。
心流是当今最重要的几个心理学概念之一,是因为契克森米哈赖才流行开来的。但是契克森米哈赖发明的是「心流」这个名词,他可没有发明心流。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契克森米哈赖本来是想研究人的幸福感从哪来。他调研了各行各业的人,发现人们感到最幸福的时刻都是一种相似的状态。
你的每个决定、每个行动都跟你的上一个决定、上一个行动无缝衔接,做事完全不卡壳,非常顺畅,整个是自由流动的感觉,所以他把这个状态叫做「心流」(flow)—— 其实「心」字还是中文添加的,本来就叫「流」。
所以心流是个人人皆有的普遍现象。以前的人们已经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称呼在琢磨和追求心流。
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讨论过类似心流的现象。很多宗教人士有过某种超现实的、狂喜的体验。
精英日课第一季讲过森舸澜的《无为》,他认为中国古代崇尚的「无为」是比心流更高级的一种状态 [1]。其实现在看,无为就是心流一种高级形式。我们说的巅峰表现,也是心流的副产品。
契克森米哈赖的贡献在于,他开启了心流的科学化。
心流的特征
契克森米哈赖提出心流一共有九个特征。科特勒等人的最新认识是其中的三个 —— 包括有明确目标、有即时反馈和技能与挑战的平衡 —— 现在看应该算是触发心流的因素,而不是心流本身。当前科学理解,心流有六个特征 ——
第一,注意力完全集中。你的注意力被高度锁定在正在做的这件事上,全神贯注,不想别的。
第二,意识和行动融为一体。你已经忘记了自己,你已经融化在这件事之中。
第三,内心评判声音消失。我们在日常状态下,大脑中总有个声音在对自己做各种评判。
比如你画一幅画,这一笔下去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你跟人说一句话,这句话说的对还是不对?你大脑中总有个声音在评价你自己:这一笔有点重啊,这句话不太自信啊,下一句赶紧注意啊……而在心流状态下,那个声音消失了。你不受评判,非常自由。
第四,时间感消失。你忘记了时间的流动。一般表现为时间加速,明明已经过了几个小时,你还以为只过了几分钟。
还有可能是时间冻结,比如你在海面冲浪,或者做别的什么高难度的体育动作,明明只是一瞬间的事儿,你却能非常切实地感觉到那一瞬间的丰富体验,就好像慢镜头一样一帧一帧地过,你感到时间很长。
变快也好变慢也好,这个现象都叫「深度的现在」:你就如同永远停留在了现在。
第五,强烈的自主。你感觉完全掌控局面 —— 而这个局面恰恰又是平时不可掌控的。我们讲《无为》的时候说过这个感觉。
比如一个篮球运动员,手感来了怎么打怎么有、怎么投怎么进,就好像球听你的一样……这一刻你是你命运的主人。
第六,强烈的愉悦感。「爽」和「high」还不足以形容那种愉悦感的丰富性,反正是特别高兴特别满足。
心流是生活给个人最好的奖励
当然心流是一个连续光谱,有弱有强。但是科特勒说,哪怕最弱的心流体验,也有上面全部的这六个特征,只是其中有些特征表现得不是特别明显而已。
你看电影的时候,是否有那么一刻,完全被剧情所吸引,彻底忘了自己……回过神来才突然发现自己很饿了或者很想上厕所。这就是一种比较弱的心流。
去年我去现场看了罗胖的跨年演讲。他讲完跟我聊,说在台上是讲了四个小时,可是他自己的感觉可不是四小时:他感觉一会儿就讲完了。这也是心流。
你参加过激烈的体育比赛、还在其中有过尽情的发挥吗?你曾经在演唱会现场跟成千上万的人一起高歌吗?那些都是心流。有首老歌说「投入地笑一次,忘了自己」,那也是心流。
最强的心流体验往往伴随着危险和刺激,会有一种神秘感。科特勒本人有一段时间病得非常严重,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年。
有个朋友来看他,非要拉他去冲浪。科特勒说我走路都困难,怎么能冲浪呢?结果他真去了。
他在海面上有那么一刻,觉得时间突然慢到了极点,自己的身体界限不存在了,视野变成了全景式的,感觉都能看见自己的后脑勺,他觉得自己跟大海、跟宇宙融为了一体,病痛完全消失,可是思想却是前所未有的敏锐……从此之后科特勒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每隔一段时间去冲一次浪。
人们形容那样的场景总爱说「有如神助」。有的僧人打坐会有这样的体验。我们讲《盗火》的时候也说过这种出神体验。
在强烈的心流状态下,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就可能变得毫不费力。那些极限运动爱好者追求的不是锻炼身体,而是为了那个精神上的愉悦感。
幸福的人更经常进入心流,经常进入心流的人感到更幸福。心流,是生活给个人最好的奖励。
注意力是心流的关键
现在从契克森米哈赖写书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我们对心流知道了更多。
现在科学家可以在一个人进入心流状态的同时,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扫描他的大脑,看看心流在大脑中到底是怎样一个活动。我们基本上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图景。
简单说,心流,就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当下。
注意力是心流的关键,前额叶皮质是注意力的关键。心流状态下,前额叶皮质的大部分活动,会被*关闭*。心流用大脑不是用得更多,而是用得更少。
前额叶皮质你知道,是大脑中执行注意力、决策、专注思考、意志力的区域。人的自我意识和时间感也都在前额叶皮质中。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大脑有“系统一”和“系统二”,其中系统一是快思考,系统二是慢思考 —— 那个系统二,就主要靠的是前额叶皮质。
心流中,我们是把前额叶皮质的活动降到最低,把那部分能量省出来,用到系统一之中去。系统一速度快、无比流畅,创造力强,所以你感觉工作特别顺畅。
为什么心流中没有时间感呢?因为时间感是在前额叶皮质中的几个部位进行的计算。时间感对工作是一个拖累。
昨天交上去的那个报告有个毛病,会不会出问题?明天的会议上我的提议能通过吗?以前发生过的事儿让你恐惧,未来可能要发生的事儿让你焦虑。
没有了时间感,真正活在当下,恰恰就是曾国藩说的那个「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从科学角度来说这其实就是你的焦虑水平降到了最低,皮质醇之类的压力荷尔蒙没有了,剩下的都是多巴胺之类让你感到愉快的化学物质,所以你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当前这件事儿之中。
大脑中总在评判你的那个声音是由背外侧前额叶负责的。2008年的一项研究证明,爵士乐乐手在心流状态下表演的时候,他的背外侧前额叶整个关闭了。
心流的基本线
我们还可以从脑电波和神经网络角度分析心流。科学家只要看一眼你的脑电波,就知道你的大脑里现在是什么活动模式。
最平常的模式是β波,体现了注意力的活跃使用,你可能正在做事或者想事情,但同时还在机警地监测着周围。
如果你切换到默认模式网络主导,进入白日梦,大脑发出的是α波。而真正做梦、或者在催眠状态的时候,大脑是处于θ波。还有一个δ波是在深度睡眠时候的波。
心流状态中,脑波是介于α和θ波之间的一条线上,频率大约是 8 赫兹。也就是说你是介于白日梦和真做梦之间,大概就是喝点酒微醺的那种感觉。这条线就是心流的基础线。
图片来自 https://www.diygenius.com/hacking-the-flow-state/如果你正在心流之中,突然有个什么事儿要处理一下,就肯定得开启注意力网络,偏离这条基础线,进入β波。巅峰表现者在这个情况下能很容易再回来,但普通人一分心就回不来了。
最容易爆发创造力的是γ波,这是一种频率非常高的波。γ波是神经元连接导致的,代表想法的连接。
实验观测中,受试者往往会在宣布自己找到答案之前的那一刻,γ波爆发。
心流的基本原理
从神经化学角度来说,心流是大脑中的六种化学物质同时起作用的结果,他们是内啡肽、大麻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和催产素。这六种都是大脑的奖励物质。这就是为什么心流让我们感觉那么愉快。
这个愉悦感提升了我们做事的动机,这就是为什么有研究发现心流状态下人的生产力最多能提高 500%。
我们前面还讲到,在你学习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出来的越多,学的内容就越容易记住。有实验发现心流状态下的学习效率能提高 230%。
多巴胺还和冒险有关系,而更愿意冒险的时候你的创造力就更多,你更大胆,这也是为什么心流对创造力有好处。
从大脑的解剖学、脑电波、神经网络到化学激素,从契克森米哈赖到曾国藩,从极限运动的神秘体验到看电影,现在这一切都对上了。心流的基本原理就三点 ——
一个是停止:让前额叶皮质的大部分活动停止下来,忘记自我,忘记时间感,关闭监控声音。
一个是集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正在做的这件事上,彻底活在当下。
一个是接管:让最擅长快速计算的大脑区域接管工作,发挥最大的创造力,体验最高的乐趣。
理解这些原理,我们就有更多的办法进入心流,就能更科学地使用心流。
注释
[1] 精英日课第一季,科学版“无为”2 - 心理学家的心流和中国的道